隨著以移動互聯網為交互平臺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銀行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因其具有普及性、便利性等優勢,手機銀行的市場規模和用戶規模正不斷擴大。由于手機銀行兼具銀行業和IT技術的雙重特點,所以手機銀行不僅面臨傳統商業銀行的風險,以下是勵志人生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手機銀行風險案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手機銀行風險案例篇1
20xx年10月,洪某在溫州永嘉的一家銀行辦理了借記卡。20xx年2月,洪某發現借記卡被盜取了10。25萬元,并向當地警方報案。警方調查后發現,20xx年11月22日,犯罪嫌疑人假冒洪某的名義用假身份證在該行溫州分行開通了網上銀行業務,并獲取了網上銀行的客戶證書和密碼。接著犯罪嫌疑人在20xx年2月2日通過網上銀行將孔某借記卡內的資金分兩次轉出。
案例分析:這類網上銀行系統本身缺陷的案例和以上其他三種案例的相比較為獨特。案例中的犯罪分子利用了20xx年時該行網上銀行開戶不需要對應借記卡的這個漏洞,偽造了受害者的個人信息,從而獲得了受害者借記卡賬戶的網上銀行的訪問權利。這類網上銀行系統本身缺陷的案例比較特殊,難以有較為統一的表現。從根本上來說,犯罪分子都是找到了網上銀行系統的本身缺陷進行欺詐活動。目前雖然過去的很多業務漏洞都已經不存在了,但隨著很多新興業務(如手機銀行、快捷支付等)的開展,必將帶來未知的風險。這就要求網上銀行的管理者要重視風險管理,在設計新業務的同時從業務安全的角度考慮一些防范措施。
手機銀行風險案例篇2
廣州大學的張同學平時喜歡通過手機銀行管理自己的個人資產,不久前他通過互聯網搜索下載了一款某國有銀行手機網銀支付客戶端,但在登錄使用幾天后發現再也無法登錄,一再提示密碼錯誤。
安全廠商分析,張同學的智能手機是感染了手機操作平臺下知名的“終極密盜”手機病毒,其典型特征為:病毒侵入手機后會自動在后臺監聽用戶的輸入信息,捕獲到用戶的銀行密碼后通過短信外發給黑客,對方一旦遠程修改密碼,則可進行轉賬操作。
中國銀行負責電子銀行業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手機銀行與網上銀行一樣,最大的便利是不用到柜臺或者ATM機用銀行卡(存折)、身份證等實物憑證進行交易,但這也恰恰成了其最大的安全隱患,因為雖然有登錄密碼、取款密碼、支付密碼等一些列安全屏障,但獲取這些信息的難道要比盜取銀行卡的難度小的多,尤其是對一些經常上網購物且警惕性不強的用戶,稍有不慎就可能將銀行信息泄露從而造成損失。“對于警惕性不強的手機銀行用戶來說,你能掌握的信息別人在千里之外也可以掌握,這樣你的銀行就等于跟不法分子共享了!”該工作人員說。
手機銀行風險案例篇3
廣州某大學學生張先生平時喜歡通過手機銀行管理自己的個人資產,不久前,他通過互聯網搜索下載了一款某國有銀行手機網銀支付客戶端,但在登錄使用幾天后發現再也無法登錄,一再提示密碼錯誤。
在懂技術的同學的提示下,張先生趕緊到銀行進行柜臺查詢,發現密碼已被更改。張先生告訴本報記者,幸虧那個賬號平時只是用來網上購買一些小額的東西,錢不多。
安全廠商分析,張先生的智能手機是感染了手機操作平臺下知名的“終極密盜”手機病毒,其典型特征為,侵入手機后會自動在后臺監聽用戶的輸入信息,捕獲到用戶的銀行密碼后通過短信外發給黑客,對方一旦遠程修改密碼,則可進行轉賬操作。
熱門專題: